近年来股市配资行情,中国职业教育与产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协调,在服务中国的新型大国外交、支持中国企业国际产业布局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职教出海”显著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范式、标准在全球的影响力。
向海而生的厦门既是国家经济特区,也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厦门南洋学院扎根在这样一座城市,可以说天然具备了国际交流的基因。
九月初的全校教职员工培训会上,创办人鲁加升教授的专题培训主题是“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提升路径”,强调以国际化战略重塑课程、升级师资、革新评价,探索建立从顶层设计到一线课堂的可复制、可考核、可迭代的闭环模型。国际化既是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和顺势而为,也是全球教育变革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厦门南洋学院创办人鲁加升教授指出,我国民办教育事业要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就必须要办出特色、办出质量、规范办学、全面发展,虚心向国内外成功的学校学习。
办学25年来,厦门南洋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距离年底尚有3个多月的时间,2025届毕业生统计签约率已经将近97%。如今,务实且生动的产教融合现场,在厦门南洋学院可谓俯拾皆是,“以人为本、特色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成为全体南洋人的文化自觉。
01 重新定义“国际化”:从“送出去”到“建生态”
今年9月,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成功举办,厦门南洋学院应邀进行了空天海洋项目路演及互动答疑。
在专题讲座分享环节,学校创办人鲁加升教授以《空天海产业出海中东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深入分析了中国空天海产业出海中东所面临的广阔机遇及其与厦门产业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呼吁各方携手将空天海产业打造成中阿合作的新增长极,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国际化产教融合将为中阿绵延千年的海丝之缘再添新元素,注入新动能。
7月18日,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馆在厦门举办新加坡国庆招待会。在晚宴文艺表演环节,由南洋师生与新加坡yINHarmony乐团合作带来的娘惹服装展演压轴亮相。
展演结束后,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先生给予充分肯定与赞赏,新加坡驻厦门总领事庄志嘉先生为厦门南洋学院颁发“文化交流贡献”奖杯。
“我们不只是在做设计,更是在讲述文化。”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说。
在这里,国际化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和教师送出去。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自信的能力、包容的能力和敢闯的能力。
学校与新加坡的高等学校探讨在数字媒体、服装设计等专业开展试点,推动共建课程、教师互聘、学分互转,乃至以数字孪生校园打破教育边界,以国际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竞争力,以国际合作重构教育生态。
依托厦门对外交流的便利条件,学校和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泰国素万纳普皇家理工大学、加拿大加西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推动学生通过语言课程、学历提升、短期研学、海外实习等形式参加海外实训,走向国际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学校海外学院的平台实现了“学历+能力”的双提升。
今年6月,新加坡ERC学院学习中心落户厦门南洋学院,受训并通过考核的教师可以独立开展新加坡ERC学院预科课程的授课。此举将推动国外课程落地并提升本土教师的国际教学能力。
南洋的精神,是让每一位师生的视野都能穿越校园,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艺术设计学院的王今老师最近入选联合国有关项目组,即将走进肯尼亚内罗毕基贝拉,为当地中小学和孤儿院的孩子们带去英语、数学、绘画和汉语课程,倾听、感受并分享彼此的故事。
从伦敦UCL的建筑设计学子,到回国从事教育与公益的教师,王老师一直相信教育与爱无国界。这一次,她选择用行动去践行这份信念。
电影学院学生杨哲尹主修小号和钢琴,正在准备出国学习,学校众多的海外教育合作项目让他拥有很多选择。杨哲尹说:“我希望通过出国留学让自己变得更好,在未来真正用音乐打动人、感染人。”
厦门南洋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来自全球,也将走向世界。学校海外学院练院长认为,国际教育合作是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教育和产业的“双向奔赴”为学生打开了成长的新机遇,也为中国制造的国际化提供了人才支撑。
来访的美国库克大学校长说,这个校园太美了!曼谷皇家理工大学副校长在参观考察南洋学院之后表示,这里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这让李振杰副校长感到十分振奋。
美国库克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每年为南洋师生提供多个免费留学、访学名额。最近,学校跟泰国方面协商在泰国联合建设培训基地,学校输出中文师资,参照当地中资企业的用人标准,为泰国员工提供“中文+技能”职业培训。学校致力于与企业和行业协会联手输出职业标准,用民间的方式蹚出一条路来,为更高层级的标准出海提供实践样例。
02 教育初心与动力:塑造能定义未来的人
步入学校正门,右手边风光旖旎的湖景引人驻足,湖畔的图书馆大楼一层是校史馆,承建方和照明设备供应商均为校友企业。
校史馆于2016年投入使用,除了讲述学校建设历程和办学成果的展陈内容,这里还保留了很多未开发的“储备空间”,李振杰副校长称之为留白或者未来馆。
留白处并非完全空置,上书“世界一流大学”“南洋学院是个CPU”“没有围墙的大学”等字样。这样的愿景在当时看起来显得颇为前卫,但言犹在耳,未来已来。
2000年,鲁加升教授联合海内外企业家和学者联合创校,开启了一段义无反顾的创业之旅。在这里,以学生为本、以创为先,既是愿景,更是长期可观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2005年,学院董事会拿出100万设立学生创业基金;2015年9月,基金总额增加到近1000万元;目前,基金总额已增加到1370万元,部分资金来自校友捐赠。
在全国高校建设双创学院的热潮中,学校谋划成立了三创学院。三创学院是独立的二级学院,不设专业,面向全校,负责全校创新创业公共课教学、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的组织管理以及创客中心的运营,是服务师生创意、创新、创业的赋能中心。
学校规定,在同等条件下,校内建设项目优先由校友企业承接。在反哺母校的同时,校友企业为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创业课,务实的学风在代际互动中发扬光大。
要定义未来,先从学会做人做事开始。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起点大多不高,实践育人显得尤为重要。
勤工助学是创办人鲁加升教授的博士论文主题,也是学校的必修课。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有三家企业勤工助学的经历,且第一份勤工助学岗位必须是四星级以上酒店的服务员。鲁加升教授认为,高级酒店的工作经历有助于训练学生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和综合素养,将社交技巧内化为精神气质。
8月6日,第十四届86国际家政员工节在厦门圆满落幕,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全球数十所高校、数百家企业参与。活动主办方好慷在家由厦门南洋学院2002级计算机专业校友李彬创立,是全国领先的互联网家庭服务商。
李彬回忆说:“学校不仅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还特别重视实践环节,建设了实习基地,学生不仅可以上机操作,还能在项目中练手,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我一心想学点真本事,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南洋。”
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保留了很多原生态地块。其中一个被大家称之为百果园的小山包上,有龙眼等几十种当地原生果树。到了水果成熟的时节,师生和市民都可以在这里大饱口福。
鲁加升的想法是拆掉围墙,把学校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和大众乐园,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个看似激进的主张,连同随处可见的创意涂鸦,体现了学校开放包容的一面。天马行空的创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自然舒展地生发出来,是师生共赴的身体力行。
03 地域优势与产教融合:从对接产业到共同造浪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山海之间的翔安,拥有厦漳泉都市圈融合发展之利,这里的人民敢闯敢干,笃信爱拼才会赢。
扎根于此的厦门南洋学院,充分利用地利之便,从建校起就大量聘任企业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做指导教师,把校园内外的广阔天地变成产教融合的实验场。
学校把企业的生产线请进实训大楼,学生拜企业技术人员为师,作品就是交付客户的产品,真刀真枪的实战磨砺了学生的真本领。
学校不追求学科完备,坚持面向市场定方向。
橱柜业是厦门市政府重点扶持的13个百亿产值产业集群之一,产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专业人员。
2011年,学校与福建省橱柜业商会、厦门市橱柜业商会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橱柜行业特色学院——厦门南洋橱柜学院,为在校生提供跨专业方向的双学历课程,并为商会会员企业员工提供学历教育或技能培训。
2017年,由鲁加升教授担任编委会顾问、学校和商会共同编写的全国第一套橱柜领域高职教材《中国厨柜专业基础教材系列丛书》出版,填补了行业空白。
2022年,学校组建乡村振兴学院,负责组织全校师生以市场化的方式服务“一村一品”,深度参与乡村文旅项目的规划和运营。项目就是课程,参加项目就是打擂台。
一个项目往往有来自多个专业的上百名学生组队“竞标”并参加委托方主持的项目答辩,现场投票,现场竞拍,就地转化,可谓“市场出题,学校搭台,教师带队,学生唱戏,同场竞技”。
在厦门最小的行政村三秀山村,学生们助力本土的山药和远渡重洋而来的猴面包树产业实现品牌化、时尚化运营;在省内的福州、漳州、泉州乃至海南、广西、内蒙古、辽宁、新疆等地,南洋的学生们为县域文旅、乡村振兴、低空经济出谋划策。
李振杰副校长说,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他们总会找到自己的路,今后在各行各业出彩。
开学初的实训大楼里,学院无人机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厉兵秣马,他们将在九月底代表中国出征在韩国全州举办的世界无人机足球大赛。
2016年,学院与福建省民用无人飞机协会、福建方圆翔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全国首批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并成立全国首批无人机学院,聘请福建省民用无人飞机协会负责人担任院长,培养无人机设计、生产、管理、飞行操控、售前售后技术服务、行业应用、检测维护等方向的高技能人才。
经过近十年悉心培育,无人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学校的王牌专业,全国无人机应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低空经济这个领域为学生们撑起一片天。
关于机器人专业的定位,学院有过探索,有过曲折。早期尝试过前端技术研发,比如机械臂的设计生产,大家很快发现学院在这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行业规模和用户群体的扩大,产业链中后端的装配运维需求日益凸显,学校迅速调整专业方向。
2017年7月,学校联合中信重工成立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合作开展消防机器人技术研发、销售推广、操作标准研制和操作员培训工作。随着一批又一批订单交付,南洋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广受好评,学校喜获全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李振杰感叹道:“我们在新技术领域不追求从0到1的原创能力,但我们协助实现高新技术装备从1到10的应用和服务落地。”
04 南洋的烙印是什么?
教育是慢功夫。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和生源竞争,民办职业教育必须做到快慢结合,在坚持长期主义的同时,高效率地破解办学资质、资金、师资、基础设施、专业设置等一系列难题。
2000年,鲁加升教授倾尽所有,25年来累计投入近15亿元,只为以学养学、教育报国。学校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氛围和状态,长期主义换来的是南洋师生创与闯的使命信条和精神标签。在“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话题的今天,不少用人单位却常常吐槽来晚了就抢不到南洋的毕业生。
当被问及南洋留给学生的烙印是什么时,副校长李振杰比画了一个字母T的形象,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致力于让学生成为有根的全球人,T字的一竖是扎实的专业素养,一横是全球素养,我们希望南洋的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勇气。”
知名企业家校友李彬说:“南洋学院的毕业生,不只是技术和知识的拥有者,更是行动派、创新者、思考者。他们在世界舞台上,无论是创业、就业还是社会服务,都能展现出独特的南洋气质——自信、务实、敢于创新,同时充满温度和责任感。这种烙印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南洋学院教育理念和文化的象征,是学校赋予每一位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2025年第18期,原标题为《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南洋样本》
编辑:李翊洁
终审:旭艾
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